1月17-18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文旭教授应邀来我学院讲学。文教授围绕“国家级课题选题与论证”、“认知翻译学研究”、“社会认知语言学”等议题先后举行了3场学术报告。报告由院长卢卫中教授主持,翻译学院部分老师聆听了系列报告。
在1月17日晚7点举行的第一场报告,文教授针对课题申报过程中选题、学术动态梳理、课题论证、研究方法等环节的写作规范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点评,并对老师们的选题和申请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1月18日上午8点半至10点半,在第二场报告中,文教授围绕“认知翻译学研究”展开讲述。文教授指出,翻译学具有跨学科、多学科的性质。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把认知语言学与翻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已成为一大趋势,并形成了一种新范式。文教授从翻译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入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语言观/工作假设及表征方法,探讨了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三种认知语言学研究路径对翻译研究的启发意义,并借助实例分析了范畴化、隐喻、转喻、识解等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与翻译过程研究之间的关系。
在1月18日上午10点半至12点举行的第三场报告中,文教授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认知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该转向促成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和“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诞生,前者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结合,主要关注语言的社会变异等宏观语言问题,后者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认知理论的结合,重在研究社会认知如何影响语言知识的表征、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包括产出与加工)、语言演化等。紧接着,文教授探讨了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研究内容。
报告结束后,文教授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对老师们在学术研究和课题申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耐心的指导,拓展了老师们的研究视野。此次系列活动,对于促进翻译学院课题申报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