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大翻译学院语言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2019暑期“语言与音乐加工”系列专题报告
日期:2019-07-19 来源: 阅读:



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杨玉芳教授研究团队

蒋存梅教授、李晓庆副研究员、李卫君副教授、孙丽君博士、赵怀阳博士


系列报告一:“五音不全”者能理解音乐吗?

报告人:蒋存梅教授

报告时间2019722 8:00-9:30

报告地点:翻译学院会议室S308

报告人简介

蒋存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音乐心理学专委会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后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杨玉芳研究员)。

蒋存梅博士的研究兴趣涉及音高知觉、音乐情绪与意义加工,以及音乐审美心理等。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rant (NSF) 和欧盟ERC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Starting Grant等多个研究项目。

报告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提起“五音不全”,或称自己是“五音不全”者。那么,如何甄别自己是不是真正的“五音不全”者呢?如果“不慎”成为“五音不全”者,它是否(或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音乐情绪和意义的理解?如果是的话,“五音不全”者的音乐理解力是否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改善?我们将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试图揭示“五音不全”者音乐理解障碍的根源,并为探究音乐理解的脑机制提供依据。

系列报告二:音乐层级结构的紧张感加工及其神经机制

报告人:孙丽君博士

报告时间2019722 9:30-11:00

报告人简介

孙丽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是杨玉芳研究员。201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同年综合分第一名保送至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刘一心副教授,专业方向为钢琴演奏。博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导师是蒋存梅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心理学。读书期间,举办三场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卡西欧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目前,主要研究音乐结构加工与紧张感生成的关系,正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项目(Y9BH032001)。已在《心理科学》、《Psychophysiology》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报告摘要

音乐是情绪的语言,人们通过音乐调节情绪、舒解压力,并在音乐中获得快乐。音乐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情绪力量?“音乐无他,张弛而已”,紧张-放松是音乐最直接的情绪体验,是音乐音响与听者情绪之间的桥梁,构成音乐情绪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层级性结构是音乐的重要特征,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音乐层级结构的完好性以及音乐嵌套结构的复杂性对音乐紧张感体验的影响。本研究以接受多年专业训练的音乐家为对象,采用脑电技术(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和行为反应两种方法,实时追踪听者如何随着音乐的推进形成紧张-放松体验及其潜在的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行为方面,层级结构的违反以及复杂的嵌套结构不仅会导致紧张感的增加,而且随着时间的展开表现出情绪累加效应。在脑电方面,伴随紧张感体验的增加,诱发了更大波幅的N5成分,以及增强的额部α频段事件相关去同步化。本研究首次考察了音乐层级结构对紧张感的动态影响及其脑机制,揭示了音乐层级结构对音乐紧张感的影响以及音乐中紧张-放松模式对情绪体验的推动作用。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音乐情绪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践应用


系列报告三:自闭特质者对音乐与面孔情绪识别:电生理研究

报告人:赵怀阳博士

报告时间2019722 11:00-12:00

报告人简介

赵怀阳,硕士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导师是为李朝旭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方向为音乐心理学,导师为蒋存梅教授。

研究兴趣是审美加工、奖赏、预测编码机制、无标度神经活动和自闭症等。主要采用电生理学(脑电图/脑磁图)和神经影像学(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前言技术手段结合行为测量等手段进行探究。擅长采用EEGlab, FieldTrip等开源工具包对脑电/脑磁数据分析,以及R语言对数据统计。

报告摘要

自闭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简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 其情绪知觉障碍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由于自闭症者个体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结果难以一致。高自闭特质者与自闭症者不仅在遗传学和生物学特征存在相似,而且在行为特征、人格和认知特点等方面也基本一致,因此本研究试图采用电生理技术,通过3个实验探究自闭特质者在跨通道情绪启动和单通道情绪启动范式下音乐和面孔情绪的识别。

实验12采用跨通道情绪启动范式,分别以音乐或情绪面孔为启动刺激。为了排除跨通道信息整合的影响,实验3单通道情绪启动范式,以情绪面孔为启动和目标刺激。对于低自闭特质者来说,无论在音乐启动,还在情绪面孔启动范式下,与情绪一致条件相比,情绪不一致条件均诱发了α频段的去同步化。但是,这种去同步化并没有在高自闭特质者中出现。同时,这种α频段去同步化的缺失也出现在单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研究进一步发现,与低自闭特质者相比,高自闭特质者对启动-目标配对的准备阶段诱发出更大的α频段能量。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自闭特质与弱中央统合能力的相关。


系列报告四韵律信息影响口语加工的认知机制和神经电生理基础

报告人李晓庆副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9722 14:00-15:30

报告人简介

李晓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借助行为、脑电、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探索大脑听觉加工的认知机理和神经基础。已在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Brain and LanguageNeuropsychologiaLanguage Cognitive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等国际期刊发表文章20多篇。已在听觉认知加工领域主持并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荷国家项目、以及1项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

报告摘要

口语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口语信号是在时间维度上迅速展开的,其理解需要声学特征分析、音系加工、词汇通达、句子意义理解等不同层级的加工协同作用,这给人脑的听觉加工和语言理解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与音乐的相似之处是,口语含有韵律信息。虽然大量研究表明韵律信息可以易化口语理解过程,但是其发挥作用的认知和神经机理尚不完全清楚。我们在层级式预期加工理论框架下,综合集中注意非集中注意状态下的句子加工范式,探索了声调、重音和长时程节奏在连续口语语流理解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口语加工过程中,大脑会基于已有声学线索和韵律规律预测随后将要出现的内容及其出现时间,从而促进随后实际出现信息的早期感知加工和晚期语义理解过程;人脑对口语韵律信息的预期加工是层级式(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同时存在),在非集中注意状态下仍然存在;口语加工过程中的预期加工过程与大脑beta频段的神经振荡活动密切相关。


系列报告五:汉语不同层面韵律信息的认知加工

报告人李卫君副教授

报告时间2019722 15:30-17:00

报告人简介

李卫君, 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任教于辽宁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包括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Neuroscience等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个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兴趣为汉语韵律信息的认知加工及其与其他语言学因素的交互作用,语言和音乐的对比研究,以及嗓音吸引力及其和面孔吸引力的整合加工。

报告摘要

韵律作为口语信息的重要方面,在人类语言加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报告人将从汉语韵律边界加工、重读和声调加工三个方面,介绍本人近年来开展的相关方面研究工作。汉语韵律边界加工的研究,主要考察正常人和口吃者加工歧义短语边界的认知过程及其韵律短语启动效应;重读的研究主要介绍不同类型焦点信息和重读一致性影响汉语对话的认知过程,以及重读与情绪信息的交互作用;声调研究主要考察听者在不同注意条件下加工七言绝句押韵信息的认知过程,以及汉语三声连续变调的神经机制。